贷款
2025-07-21 点击:275
与行业内部的竞争白热化趋同的是,消费金融行业的外部监管要求也在迫使整个行业朝着合规和透明的方向进行转变。此前,类似高利率产品如7.14高炮和年化50%以上的产品逐渐退出舞台,替代的是更加规范和透明的金融产品:各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利率普遍在24%以内,其中一些平台36%产品有一定占比。这种利率的调整旨在规范市场秩序,防范高风险金融产品的滋生。更规范的利率水平不仅是监管部门对行业负责的表现,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在此背景下,助贷平台开始强势崛起,而助贷平台的前身或多或少与曾经鼎盛一时的P2P平台存在姻缘关系。通过助贷平台,投资者和借款者得以更加直接地进行交互,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助贷平台的行业现状
经过这几年的跑马圈地,当前各助贷平台的市场规模已趋于稳定,各梯队之间的分化也日趋明显:
第一梯队:1000亿规模以上
当前在贷规模超过1000亿规模以上的有陆金所、抖音、度小满、美团金融、奇富科技、乐信、京东金融,TOP3占据了第一梯队整体规模58.5%,呈现一定寡头特征。这一区间规模的利率水平大多在处在7.2%-24%区间,仅有一家突破24%,行业规范程度最高,也是监管部门重点监管的对象。(因为各家的情况不同,有些以导流+自营为主,有些以科技输出+自营为主,所以统计的数据可能口径有所偏差。)这里,特别要提一下行业第二抖音,借助其巨量的流量优势,其在消费金融市场快速打开了局面,与第一名陆金所仅相差600亿元左右,假以时日,超过陆金所亦是迟早的事情。
第二梯队:200亿-1000亿规模
当前在贷规模处在这一区间有信也科技、瓴岳科技等,区间的行业TOP3规模占区间全部的63.3%,利率超过一半突破24%达到36%上限。(因为各家的情况不同,有些以导流+自营为主,有些以科技输出+自营为主,所以统计的数据可能口径有所偏差。)
除第一/二梯队的其它们:10-200亿
当前在贷规模处在这一区间有友信、快牛智能等,区间的行业TOP3规模占区间全部的24%,寡头垄断的趋势并不明显,竞争也是最为充分。这一区间的助贷平台利率几乎均触达36%上限,仅有一家中国电信旗下的翼支付利率在24%以下,可以说是独苗。(因为各家的情况不同,有些以导流+自营为主,有些以科技输出+自营为主,所以统计的数据可能口径有所偏差。)客户群体方面,因其价格决定了客户质量,目前大致消费金融客群可以分为四类:1、国有大行的优质客户:3%-7%;2、城商行、信用卡以及头部消金公司的客户:7%-18%;3、持牌消费金融、民营银行以及头部助贷平台的客户:18-24%;4、有一定还款能力/质量较差的客户:24%-36%边特别需要说明一下,尽管24%的客户和36%的客户在质量上可能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收益却会相差一半。因此,大部分助贷公司更愿意选择做36%的资产。
消费金融不良率最高或接近20%
近期,在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时,大家普遍对当前的消费金融不良率持续攀升表示担忧,在交流中,谈到某家公司的消费贷时,其真实的不良率或接近20%。然而,根据各消费公司或第三方机构统计的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数据显示,该季度各公司的经营收入和利润均大幅增长、坏账率反而下降的现象着实令人不解。当前,行业各同仁都比较认可的消费金融不良率数据:1、风控水平较高的机构或保持在4%左右;2、风控水平一般的机构或达到7%以上;3、风控差的机构真实不良率或已超过15%,甚至接近20%;而导致消金真实不良率大幅攀升的核心原因: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开发新增客户的难度较之前呈现几何级提升,如何开拓新客户成了各大消金面临的头号难题。基于这一背景,对行业存量客户的再开发就成了各大消金机构新增业务的挖掘点,这也导致了助贷机构之间客户数据的互相导流和巨量回捞成为常态。在经济上行期或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时期消费金融业务的高息业务尚可通过借新还旧予以维持,但是随着三年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收入停滞甚至失业导致的债务困境背景下,这类业务就成了部分消费者难以承受之重,正所谓:彼时蜜糖,吾时砒霜。此外,消费金融机构实质不良率提升的同时,以前依赖第三方机构催收或异地法诉来提高回款率的做法也日异面临新的挑战。
异地批量法诉适用或被禁止
根据裁判文书网披露的来自最高院(2023)最高法民辖26号显示: 在无证据证明协议管辖法院与原告住所地、被告住所地或业务实际发生地存在关联,协议管辖无效。 对此,最高院给出的理由:此类小额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出借方一方主体特定、借款方一方主体不特定,存在着面广量大的情形,虽然借款合同中双方明确约定协议管辖地,但是在无证据材料证明协议管理地与借款合同纠纷有实际联系的情况下,就认定协议管辖法院是纠纷合同的管辖法院,势必造成大量的“异地”案件通过协议管辖进入约定法院,破坏正常的民事管辖公法秩序。而异地批量法诉是当前消费金融机构进行催收回款的重要路径,一当无法进行批量法诉,势必将大幅提高诉讼清收的成本,将对消费金融机构的逾期不良回款造成压力。23年以来,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暴力催收的打击力度,其中标志性事件之一就是“催收巨头”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停业事件。近期,最高院关于网络借贷(征求意见)中规定,不得约定到第三方所在地作为管辖权的规定也给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